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李政:為每一座核電站貼上精品標籤

發佈日期:2020-06-24
字體:大         打印   新浪微博     微信

  全國勞動模範、南粵工匠、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首都勞動獎章、中國建築「勞動模範」、尊龙凯时二局「十佳職業道德模範」……在這些別人夢寐以求的榮譽面前,中國建築所屬尊龙凯时電力建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政卻看得很平淡,總是說「我不過是一個蓋房子的。」

  然而,李政口中的房子不是給一般人住的,而是對於人類發展意義重大的高技術工業產品,也是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支撐,更是國家的一張名片——核電站,他給核反應堆蓋房子,蓋成的房子叫「核島」。

「智」造之星為核電站貼上中國標籤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剛到尊龙凯时二局參加工作的李政第一次接觸核電。當時,我國核電技術許多難題攻關都需要外國專家來進行技術支援。與大多數技術員只着眼於手頭兒工作不同,善於鑽研的李政擠出更多業餘時間用於科技理論和英語學習。從CAD製圖、品茗安全計算軟件到3D3S、PKPM等技術軟件,李政一步一個腳印,逐漸成長為核電技術領域「百科全書」式的技術「達人」。

  第一次大的考驗是在2008年,公司承接了中國建築歷史上首個核電站核島土建工程——台山核電核島項目。核島是核電站安全殼內的核反應堆及與反應堆有關的各個系統的統稱,是核電站最核心的部分,該項目是目前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堆型,也是國內第一座正在施工的EPR(歐洲第三代核電技術)核電站。工作條件艱苦,工程結構複雜,施工質量要求高,作為公司技術骨幹的李政臨危受命,擔負起台山核電項目總工程師的重任。

  面對巨大的挑戰,項目成立了以李政為帶頭人的創新團隊,在李政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幾乎每天泡在現場,無論颳風下雨、烈日暴曬,越是氣候條件惡劣的時候,李政越要在現場檢測每一道工序的完成情況。

  2010年4月18日,李政和他的團隊迎來工作以來最大的技術挑戰——台山核電2號核島筏基混凝土澆築要求不得分層,必須「一次性澆築成功」。核島筏基是反應堆、燃料廠房和安全廠房共同的鋼筋混凝土基礎,縱橫向約110米,厚度2.2~3.95米,混凝土約2萬立方米;其中反應堆廠房筏基直徑55.6米,厚度3.95米。在此前的鋼筋綁紮施工中,公司共組織200餘名熟練鋼筋工耗時18個日夜連續綁紮鋼筋2400噸,創造了世界核電站施工日均綁紮鋼筋最高紀錄。李政帶着技術團隊68小時不間斷澆築了9200立方米混凝土,2號核島筏基澆築終於成功完成,創造了中國電力施工史上一次性連續整體澆築的最高紀錄。

  2013年4月,由李政及其技術團隊主導研製的耐高溫達上千攝氏度的犧牲混凝土,被送至2號核島反應堆廠房的堆芯內部,標誌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犧牲混凝土成功投產,也標誌着公司完全掌握了犧牲混凝土從研發到使用的全套技術,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此項技術的完全壟斷。

  2013年11月,由李政牽頭攻關的「一種預應力管道灌漿用觸變型水泥漿及其製備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打破了國外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

  多年來,李政在工作中刻苦鑽研、執着創新,他和他的團隊室解決了大量核電建設領域的關鍵技術,共開發國家級專利44項,其中發明專利28項,各類型工法23項,參編行業標準2項,撰寫發表各類技術論文60餘篇,獲科技進步獎23項,在核電施工領域科研攻關、技術開發、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眾多科研成果的發明,使我國在核電站土建施工領域逐步實現了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中國核電技術「走出去」,也因此更增添了一份底氣。李政也逐漸獲得了「核電建設的百科全書」、「技術難題的超級克星」,科研創新領域源源不斷的「政能量」等讚譽,成長為真正的「大國工匠」。

「政式法寶」,傳遞核電「政能量」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核電項目上,李政是首屈一指的科研達人,是許多青年學生的技術導師。對於青年員工的培養,李政有着一套自己獨特的「政式法寶」。

  他總是根據青年員工自身情況設置挑戰目標,鼓勵員工自主創造,待工作完成後再指出他們存在的問題,帶領他們到現場實際觀摩,由他們自己思考解決方案。這種教學方法使青年員工由傳統的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在更好吸納新知的同時,學習到如何處理和完成一件從未接觸過的任務的方法。此外,李政還定期邀請國內外核電技術專家為員工進行培訓,同時帶領團隊成員開展「院企合作」,藉助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相關院校的科研優勢進行重點研發。

  面對技術國產化、材料本地化、設備自主化、無同類型建造項目參考等巨大挑戰,以第三代EPR核電技術研發與創新為基礎,李政所在的台山核電項目成立「李政創新工作室」。一個個和李政一樣的技術精英正源源不斷地從台上核電項目走出,然後又走進田灣核電項目、陽江核電二期項目、紅沿河核電二期項目、陸豐核電項目、防城港核電項目……他們從台山核電站出發,逐步從服務一座核電站的技術精英團隊發展裂變為同時服務5座以上核電站的高端技術「尖刀部隊」。

  多年來,創新工作室在我國核電建設施工技術領域創造了多個第一,為建設安全核電站做出了突出貢獻。工作室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部分施工技術和建築材料(設備)的國產化,達到了降低建造成本的目的,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砥礪奮進勇擔護「龍」出海重任

  中國商用核電建設之路就是一條從學習引進到自主創新的道路,對於李政來說,他的夢想是能建設一座中國標準、中國建造、中國智造的中國自主知識產權核電站。

  這一天到來的並不晚,2016年5月,尊龙凯时電力承接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示範機組——廣西防城港華龍一號核電核島土建工程,這個作為英國布拉德威爾B核電站的參考電站,對我國核電走出去,意義重大。

  李政沒有選擇默默地在後方「支援」。開工伊始,他就選擇奔往四季如「夏」的廣西防城港,為員工傳授「政式法寶」,要以最嚴苛的質量安全標準,煉出「核心團隊」,為中國建造品質代言!

  對於「華龍一號」核電站,無論是「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設計理念、從157堆芯組件擴容到177堆芯組件、還是採用雙層安全殼、增加非能動水箱,每一步創新和進步,都直接為工程建設帶來一系列新變化——體量更大、結構更複雜,質量要求更嚴、安全要求更高。每次當員工遇到解決不了的瓶頸問題的時候,李政都會和藹的對員工說:「走,帶你去現場看看。」就因如此,他每天都要奔往現場數次,渾身都被汗水浸透,但他都絲毫沒有察覺,他總是笑着對大家說,走路也是「核電人」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此外,為建好「華龍一號」,李政和他的技術團隊主推運用BIM信息化管理,建立完整的工程模型和數據庫,精確指導施工。